亚洲人的肥胖标准

肥胖定义。当期,我们可以看到亚洲国家之间的肥胖阈值差异很大,从印度的25 kg/m^2到中国的28 kg/m^2。

就美国而言,当前亚裔美国人仍被视为单一整体,官方并未进行阈值细分。2015年,美国糖尿病协会(ADA)建议在筛查亚裔美国人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时使用较低的BMI阈值(≥23 kg/m^2);2022年,美国代谢和肥胖外科协会(ASMBS)发布了新指南,将BMI≥27.5 kg/m^2定义为亚洲患者手术的资格标准。

文章指出,这些努力是值得称赞的,使用了纳入不良结果的高质量证据,但仍需做更多的工作,尤其考虑到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%以上,并且具有多样遗传特征、独特的文化和不同的饮食习惯。

加州健康访谈调查(CHIS)研究旨在评估不同亚裔人群的BMI阈值差异,发现亚裔亚群体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始终高于非西班牙裔白人,在BMI 23~24.9 kg/m^2范围内,菲律宾人、韩国人、南亚人和越南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非西班牙裔白人,但在中国人群或日本人群中的情况并非如此,这表明,即便是同属于亚洲人群,糖尿病的易感性存在明显差异。

在英国进行的一项涉及1472819人的大样本分析同样发现,少数群体相比白人群体在更低的BMI值时就会发展成糖尿病。具体而言,经过年龄和性别调整的BMI肥胖阈值在南亚人群中为23.9 kg/m^2,在阿拉伯人群中为26.6 kg/m^2,在中国人群中为26.9 kg/m^2,在黑人中为28.1 kg/m^2。

文章指出,当前这个领域的大多数数据来自于横断面研究,缺少决策所需的纵向数据,未来需要进行深入探索。此外,用于诊断肥胖和估计健康风险的替代指标,包括腰围、腰臀比和腰高比等,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